个人中心|书架|最近阅读
登录
Aa-Aa+夜间
首页>详情>目录
序一

  吴露生

  记得是丙申猴年仲春,两位年长学者为《浙江通志・非遗卷》的编写到我家中走访,其中就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民俗学)、杭州越剧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文史与非遗”专业学者沈志荣先生。

  虽是初见,却早已见识其文。那天相谈甚欢之际,我也捧出了近年出版的拙著求其雅正。匆匆一别,又见音讯是在春去夏来六月天的QQ对话窗上,在我习惯性地登陆浙江省文化厅的非遗群时,沈先生一段极为诚恳的文字跳进了我的眼帘:“……本人历年来的若干文字收录成集《活态“非遗”――杭州启示录》,交吉林文史社出版。因常读先生作品,很喜欢,属‘粉丝’吧。想请先生百忙中拨冗为之作一序,不知可否?”并附上了洋洋数十万字的书稿。出于应允与先睹为快的学习心理,我分几次认真阅读了他即将付梓的集中之文,喜悦之意不竟陡然涌溢……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时,也多有概括性地指称为“非遗”)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存放在符合要求的博物馆等相对比较固定的场所就可以了,而非遗的无形性使它很难独立存在,其依附性也就促使它的存活是流动不居的。故而较好的保护方法是让它存在民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生态环境间“活”起来。活态的“存活”最可能成功,也最生动。也真是因为如此,沈志荣先生在本集的文论中是敏锐而又热烈地将对非遗探究的触角伸向了民间,在紧紧抓住了活态非遗的关键要素时,将自己最为熟悉的杭州民间文化作为追索与抉发的对象,“视角新颖、涉及广博、思考深入”地去酌古准今,举一反三,既宏观把握又个案考究地对非遗作出了很具个性化的认识,并于杂糅纷繁的事象中梳理出能给予读者明白感悟的阐述,彰显了作者笔耕不缀45载沉稳古朴的文化积淀与在博大深邃命题前的解惑能力。

  《活态“非遗”――杭州启示录》另一个值得推崇的特点是文面清晰,显隐适中,可读性好。作者似是深谙读者心理的导引者,许多文章能在娓娓道来中让人如临其境,似在其情,从而领略到气韵生动的非遗魅力和从中生发的种种道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目前已经成为了举国上下的一个文化热点,但其概念真正进入人们的思维时间毕竟不算久长,因而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地让更多喜爱非遗的读者,特别是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也能读懂、领悟,从而让他们从丰富的实践中增进更多理性认知,在非遗的承续性保护中更具“话语权”,至关重要。也由此,让非遗类书籍更有形象、动感、力度及与更广泛的读者群有共同语境,产生呼吸相通的心灵对话当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是为序。

  (作者系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特邀研究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已在国际、国内与本人的专著中发表了近三百万字。曾获国家文化部科研成果金奖、全国艺术科学规划文艺集成编纂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专家特别贡献奖等奖项)

本站内容均为已正式出版的图书内容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浙)字第026号
浙ICP备10206426号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8551号

护眼羊皮纸贵妃粉纸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