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洪年
沈志荣同志新作《活态“非遗”――杭州启示录》书稿摆在我的书桌上,我一有空就翻阅一两篇或一章,终于一步步渐入佳境,令我惊喜,令我拍案,令我高兴。因为“非遗”保护这十年来,文化生态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非遗”,从社会新词到社会热词,从濒临消失到扎根生活,从抢救保护到合理利用,从传统方式保护到现代科技手段保护,从项目保护到整体保护,从试点保护到全域推进。其间,我们浙江,我们杭州,创造了许多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意义的宝贵经验,而“九九归一”,就是让“非遗”获得活态保护和活态发展。
有关“非遗”的理论著作很多,有关“非遗”项目保护的典型材料或代表性丛书也很多,在我的书室里和书架上,林林总总,目不暇接,而从“非遗”活态这一角度切入,来发掘、弘扬各类代表性传承人的独门绝活、一招一式、奇能异巧和知识经验的书籍,在我的视野中,似乎还不多见。这里,我所说的“活态”,有三层意思:一是在传承;二是有市场;三是能拓展。
“非遗”保护这十年,浙江在全国获得了“四连冠”的荣誉,显然它领跑全国。而杭州又是领跑全省,可见从中梳理、归纳、提炼和概括其中的启示,该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了!
由于志荣同志对我的推重,他拿着厚厚的书稿登门造访,请序于我,使我有幸先睹为快。这里试谈几点感想,权作本书开篇。
本书的特点有四:
一是发掘与弘扬代表性传承人的工匠精神。
“非遗”,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的简称。真正的名录项目不管它是属于哪一级的,也不管它是属于哪一种行业的,必有技艺高超、闻名遐迩的代表性传承人,特别是各种“老字号”企业。譬如胡庆余堂国药、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等,凡有传世的名牌产品,必有其创物、创业的祖师爷,他们的独门绝活、拿手技艺都是经历了整整一辈子乃至数代人的磨砺、创造,才造就成功的。
都说:“匠人”越多,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越是繁荣。木匠、鞋匠、皮匠……都带着一个“匠”。“匠”是一门技艺,“心”是一种修为。为了追求高超技艺,有人穷尽一生,孜孜不倦,过程虽苦,但内心快乐并享受着。这里所说的“工匠”精神,就是反复磨砺、反复感悟、反复创新、力求精益求精,使消费者满意,让欣赏家收藏,让工艺品传代。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可贵精神。我们今天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需要这种精神,就需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本书作者发掘与弘扬代表性传承人的工匠精神,有他的独到之处,正是因为他深知匠人们的甘苦、付出、追求和品德,所以他才下笔有神,细致入微,妙笔生花。这是很不容易的。
二是发掘与弘扬代表性传承人的品牌意识。
一个产品,虽然是手工打造的,一旦成功,便有销路,便有市场,成为大众认可、认同、争抢的好东西。一个产品,一旦进入市场,便进入了大众的生活,好的东西会被口耳相传,不胫而走,这就是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个畅销的产品,在不断地改进之下,便会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顾客们也会自然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认定它,认准它,认牢它,不会动摇,不会改变,从而成为一个广传远播的“品牌”。
很多代表性传承人,都懂得品牌的意义和价值,千方百计要在市场中维护这个品牌的口碑,宣传这个品牌的特色,打响这个品牌的声誉,绝不会让这个品牌夭折,甚至消亡。譬如都锦生、小热昏、梨膏糖等。一种优质产品是财富,一个响亮品牌也是企业的财富,品牌的口碑和声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代表性传承人长期精心打造成功的,因此,我们今天就要珍惜它、爱护它,并且进一步弘扬它、推广它。
本书作者在书中对代表性传承人品牌意识的有无、维护这个品牌的技艺设计和加工,以及这个品牌形成的做法与经验,都有“画龙点睛”之笔,虽然语焉不详,但是极为精当、巧妙和有力。
三是发掘与弘扬代表性传承人的诚信作风。
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属于人身修养和思想道德范畴的五个概念,也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所谓“人人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货物与金钱两者的“性价比”要合理,要符合价值规律、市场原则。而且经营者要对消费者有体贴周到的服务行为,也就是老板要能够与顾客换位思考,不能一味地以次充好来追求盈利,更不能漫天要价。譬如胡庆余堂以悬挂“戒欺”的匾额教育店内员工,凡有不地道的药材,当众抛入大香炉焚毁,等等举动,都是力行“诚信”经营的典范。
本书作者在书中无论是“钱塘古今”“武林内外”还是“之江流韵”的各部分,对于代表性传承人、老字号企业的掌门人、戏曲曲艺的老艺人等坚守商业道德,秉持诚信法则,服务众多消费大众,都有一些生动而感人的事迹与细节,成为本书特别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亮点。
四是发掘与弘扬代表性传承人乐于带徒授艺的师道文化。
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凡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和学徒,都忙于赚钱,养家糊口,而不愿带徒授艺。这是一种较为普通的社会现象。但自提出“非遗”保护,并且层层选拔代表性传承人以来,这种社会现象和风气便迅速地起了变化。许多工艺师和匠人,都有了保护与传承本业绝技、使之后继有人的良好风气。诸如拜师学艺、办班授徒、考试评比等,都有国家的各项政策保证,兼顾各方利益。这些活动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相继涌现。
本书作者在论述活态“非遗”的项目中,关注于代表性传承人悉心培养后继者的满腔热情和建立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时代新风的新型师徒关系。年轻一代对传承“非遗”名录项目则虚心好学,力求把老一辈匠人的知识、经验、技能、情感等属于无形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学到手。比如民间戏曲“新昌调腔”的代表性传承人有行当、角色、流派等因素,不能只带三五人,必须带出一大批年轻人。至于民间工艺的剪纸、丝织、制伞、石雕等都有老师傅带徒传艺的生动事例,读来感人至深。
《活态“非遗”――杭州启示录》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有很多,这里不过是窥一斑而知全豹也。全书语言精当流畅,内容精彩丰富,确是一本宣传杭州、推介“非遗”、弘扬传统的优秀读物。
是为序。
2016年7月10日于浙大西溪北苑
(作者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
##钱塘古今
本站内容均为已正式出版的图书内容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浙)字第026号
浙ICP备10206426号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85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