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诗人刘一冰的首部诗集,作者刘一冰是《辽宁诗界》的编辑、营口诗歌网的副站长。是2013度营口市优秀诗人。在营口市是位有影响的诗人,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已发表很多诗篇,并多次获奖。在读者的心目中他获得这样的殊荣是在情理之中。一位诗人的获奖那是多年创作的积累,是多年在诗歌创作上成就的体现。
我阅读这部《雪域的辽阔》诗集,闭目思索,这些诗与以往刘一冰的诗相比较,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那是在书写的对象上有变化,在语言的表达表述上有变化,就是说在诗的风格情调上有了变化。以往多数诗是写诗人内心情感为主要对象,这部诗集则是写历史、现实而引起的感受为主要对象。这也是作家在写自我,对自我的认识上也是变化的,尽管在“自我”、“他我”,“小我”,“大我”有种种认识和讨论,但对于一位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表现方式。诗,无论从什么角度,一般来说都是在不同意义上不同程度地表现着自我。当然,这又不能把“小我”与“大我”混同起来,不能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作用。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都推向极端也是不可取的。对于诗的创作,有的是以自己个人生活的内心感受为对象去表现;有的则是以对生活、现实、历史的感受为对象去表现;有的是以对大事件英雄人物的感受为对象去表现;有的是站在高处俯视世界的感受为对象去表现;有的是以平常的心态平视世界的感受为对象去表现……等等,诗的样式、风格是多样的,读者群体是多种的,社会上的需要也是多样的。诗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在处于时代、历史时期的不同,使用的表现方式不仅不同也是多样的,这些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影响,有继承也有反叛。我认为刘一冰在这个时期的《雪域的辽阔》是以平常的心平视世界,以对平凡人物平常事件的感受为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在平凡中酿造出动人的诗篇。这正体现出他自己的心声。
将一个季节的开始看作
一段出逃的出口
蓄以水面包空气养分
给生命一个季节的滋养
风不吹雨也不用下
心里的积雪够我享用了
只要有一点温度就可以
只需有一种信念就足够
在没有被绝望围捕之前
再大的困难都无关紧要
这个时期
我要像野草一样将自己强大
凭着辽阔恣意蔓延
等一个季节不可避免
我早已布满种子和春天的
所有的空间
这种纯抒情的感觉,这种深刻的表达有多好!
他现在的这样写法也写出很多好诗。我认为只要把诗写出诗性,能感动人便是好诗。当然,他还在继续探索,不会终止自己的前进脚步,好诗也在等待着他。他在营口市诗歌学会年会中写到:“对于我来说,写诗也从来不仅仅意味着对语言的实践,不仅为了背叛古典的诗歌布道,还有更重要的,在写诗过程中,我是否做到自觉探索由于持续而坚持的反抗中的可能,并随着技艺发展成熟而创造出诗歌新的意义?”我想这是他继续追求的精神,也是他今后实践的诺言。
这部《雪域的辽阔》的诗歌精神,植根于他熟悉的辽南大地,是他生存成长的地方,就是这渤海明珠,具有着不同不寻常的地方。这是平常的辽南大地,这里生存着平常的人,发生着平常的事。就在这里她面对历史,面对现实,面对生活,面对这里的人和事,面对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面对着自我的人生表达着他的人生感悟。用诗述说她的生命体验。正是这块大地,是他灵魂栖息的地方。他的诗篇是充满灵性的心跳动的声音,似乎在回应大地的脉搏。这也是他在用心灵的感受触摸大地的体温。比如那首《行走在探索廊道上》是这样写的:
应该说,在一条路上
你比我更能感受得到
细碎的阳光和斑驳的印痕
是如何经过坚韧而缓缓的进入
生命的旅途在我不经意的
秋天横木以待
红叶虔诚如火
思前想后我确定不了
茂密到底能隐藏多少
人语或者江湖
只有徒步才能最踏实
连接脚和岁月的距离
通向鸟语花香的廊道
呼吸会和步履一样清晰
从哪里来终究还得
回到哪里
诗人没有去写这个故事,而是由此引发诗人对这里世世代代人的展现,层层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读了类似这样的诗篇,便有一种地域的风情意味和深厚的历史感,留下思考的空间。
诗集里的诗篇多数是以轻松自如的笔调写出的,但也有的是属于凝重深沉的,具有使用意象表达的特点,有着很强的现代性。比如那首《雪域的辽阔》是这样写的:
蓄意已久,在我路过的地方
用你的执着铺就辽阔
山势低下去与我举案同眉
丘陵合拢了翅膀思念顺渠而下
让你的过往流水成川
花草树木和我的爱情
舒缓得像月光
一种节奏留住风来风往
没有惊涛拍岸我推开日月
梦里的故事乘这个时光
一点一滴地散开
就这样就这样像我们的想象
无限大又无限白
还有的诗,是用抒情的笔调,唱着诗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感悟又是充满激情,有奔放之势,比如《灯下》《我的心事》《清晨我登上青龙山》《向往我居住的村庄》《雪花的飘落开启我的泉涌》等都是用抒情的笔法写出的。
引起注意的是更多诗篇是用轻松的笔调,叙述的方式通过展示这片土地上的平常的人和平常的事,表述着显露着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怀。这便是这部诗集的最大特点和总体特征。会感到她对人生、对生活、现实、时代的理解更为成熟,可以说对诗的理解和认识是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逐步走向深化的体现。对于诗怎么写,写什么,这是诗人的创作自由,是诗人选取的自主。有了诗歌,我才有了生活的黄金时代,有了精神的天堂。才有了丰富的生活,有了诗歌历险般的探索,才有了我的深渊,同时,也有了自我飞跃的灵魂”。这里诗人的“自我飞跃”和“深渊”其内含是丰富的,也是深邃的。这部诗集的总体特征是基于这种认识、体悟的创作实践。
总体特征是这样的,其表达的语言,以轻松自如的情调,述说着和抒发着。不仅是诗的展开叙述是这样,大量诗的标题,也是用生活化、口语化的句子。比如《父亲的秋天》《当爱接触到
亲和源》《和一群老人在一起》等,都是以生活中的话语为诗的题目,克服了现代诗的过份雕琢和修饰。在写《到广场放风筝》的场景,她是这样叙述和描绘的:“此刻这是一种心情/积郁了几代人的沉重/乘着十八大的春风一线直上/压抑不住的豪情”。仔细读这段白描式的语句,看到这里是实写,却蕴含着一种使你往深里去想的意愿,这里有着牵引你去往深处想的引力,这种力量是潜藏在诗中的。这也是他追求的大众诗歌文本愿望的体现,。”类似这样的诗句很多很多因为他有这方面的修养和功力,使诗更为生动鲜活。
平常的语句,蕴含着不平常的诗意,这是高明之处。从平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推演出诗的高境界,更是高明之处。她这种从平凡中成长和生发的诗歌精神,是写诗成功的体现,相信,刘一冰经过刻苦学习,不断努力,会写出一些歌颂伟大时代,伟大民族的精品力作,在诗歌创作上会继续攀登上新的高地。
##第一卷
本站内容均为已正式出版的图书内容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浙)字第026号
浙ICP备10206426号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8551号